服务热线:010-67327777 / 87370460

行业动态

  首页 >行业动态
近年,一款名为天境灯(又称天际灯、晴空灯)的网红爆品从全行业跟风到价格雪崩成为照明行业的争论话题。今年以来,这款“爆品”更是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舆论撕裂。

有人将其捧为“提升空间情绪价值的自然光神器”,有人痛批其“不符合消费需求的伪创新”;头部品牌标价数千元力推“健康节律照明”,小厂商百元级产品已在电商平台泛滥;渠道商既期待它成为拯救利润的“新爆品”,又担忧重蹈线形灯“价格崩盘”的覆辙。

这场由概念炒作点燃的产业狂欢,正在暴露出照明行业创新乏力与市场浮躁的深层矛盾。

舆论撕裂:情绪价值还是伪需求?

“没有生意,什么产品都不想上” “不知道这个天境灯到底是应用在什么场景的” “那不就是一个几十块钱的幻彩版灯具,花里胡哨的东西,不实在” “这个网购平台还可以,年轻人会喜欢” “两个月就卖了10多盏天境灯,但大品牌的价格还是有点贵”......近期,在市场走访过程中,针对当前行业极为热门的天境灯,对经销商进行了深入调研,发现市场反馈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。

再从消费端来看,某社交平台“天境灯晒单”话题下,30%的分享集中在“氛围感营造”,如卧室床头背景墙、书房吊顶、浴室镜前等场景。江苏福果照明总经理张果透露,其门店8月卖出20多台天境灯。“客户多是30岁左右的中产阶级,愿意为家的仪式感买单,甚至有客户为儿童房安装这款产品,打造户外露营的氛围。”张果说道。

杭州业主陈女士则吐槽:“安装在厨房,号称‘模拟天窗’,结果中心照度只有200lux,切菜还得开辅助筒灯。”

此外,也有不少网红主播、消费者则直指产品的实用性缺陷。一照明界主播称,天境灯无消费群体,不明白这款产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;而且“蓝天效果”高度依赖安装环境——白色墙面、无直射光时尚可营造意境,一旦墙面有花纹或环境光复杂,便会暴露“光效廉价感”。

行业内部的分歧同样激烈。某上市公司照明品牌部总监直言:“天境灯本质是‘场景照明’的细分品类,却被包装成‘刚需品’。”但也有渠道商持乐观态度:“线形灯内卷到利润不足5%,天境灯爆火初期毛利能达到20%,就算是‘过渡爆品’,也得抓住这波红利。”

爆品幻梦:照明行业的创新困局

天境灯的乱象,折射出照明行业长期存在的创新焦虑。自LED技术普及后,照明产品的技术迭代放缓,企业陷入“概念创新依赖症”——从“无主灯”到“智能控制”,从“全光谱”到“健康节律”,概念层出不穷,但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突破寥寥。位于灯都古镇的一家天境灯代工企业负责人透露,当前一款天境灯新品的研发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。他直言:“无非是在平板灯外壳上开个扩散板孔,加个蓝牙模块,核心技术还是十年前的LED背光方案。”

这种浮躁心态在天境灯上达到顶峰。当飞利浦、松下、公牛、欧普照明、雷士照明、佛山照明等头部品牌用“与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”“视网膜能量槽设计”等话术抬高身价时,小厂商正用“网红同款”“设计师推荐”等标签收割流量。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迷失,行业在价格战中内耗,最终可能重蹈“护眼台灯”“智能音箱灯”等品类的覆辙——概念炒作期过后,市场迅速冷却,只留下一堆库存和失望的消费者。


值得警惕的是,照明作为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,过度营销可能带来隐性风险。眼科专家指出,不合格的“模拟自然光”灯具可能导致视觉疲劳、生物钟紊乱等问题。而当“情绪价值”成为产品核心卖点时,企业更应坚守安全底线,而非用“氛围感”掩盖性能缺陷。

破局之路:回归场景价值的理性思考

尽管争议不断,天境灯的走红仍为照明行业提供了启示:消费者对“光的情感连接”需求真实存在。问题在于,企业需要从“概念炒作”转向“场景深耕”。例如,针对儿童房场景,推出可调节色温的“日出日落”节律灯;针对商业空间,提供定制化的光影方案等。

△佛山照明在2025年光亚展上发布创新产品“玄境天幕

天境灯不应只是“爆品”,更应该朝着“长销品”的方向发展。或许,这才是天境灯从“昙花一现”到“长青产品”的关键,而照明灯饰行业也应该少一些概念狂欢,多一些技术沉淀;少一些价格血拼,多一些价值创造。

照明的本质是“以人为本”,当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生活场景,当商业逻辑回归到用户价值,天境灯才能真正照亮行业的未来,而非沦为又一场喧嚣的产业泡沫。